除了绣坊,御膳房和药房,还有什么地方。内廷杂物是怎么分的?”
背后灵默默陈述:绣坊有三十六人,内宫的一切针线都管;御膳房十二人,主要供给中殿和琼华宫的饮食,如果侧宫添人,膳房也要加人;药房么,位置在北门一百步的五间大屋里。白日有四位御医当值,到了晚间就是两人。
还有内勤司,宫廷打扫除垢,都归他们管,不过各宫内室他们不管。主事姑姑姓黄,挺大年纪,她管的人最多;剩下的就是珍宝库,里面的东西在庆禧十三年被洗劫一空,如今珍宝也不放在那里,库里只放些旧家具;至于礼乐局,因为先主长丰的关系,已经解散了。
说完一篇,正好稳稳走到御膳房。
前车之鉴,膳房的人是最先轮换的,新入册的人是从万家庄和镇国公府的农庄找来的。单立说过,他想把内宫的人都裁换掉,他不信任他们。而现在崔管事找到我,一定是各司不愿出宫的人居多。
“那原先的十二人,调去哪里了?”我问他。
他微微笑道:“主上恩典,赏了银两,有些回老家,有些就在内城找点杂活做做。”
他们的境遇一定不好。所以有人冒险出头,表示不愿出宫。
膳房很大,一排钩子挂着鲜肉,一排都是酒桶,中央的大台面,几个人立在那里切菜,远处的蒸笼突突冒起烟。崔管事很熟练,告之我哪些菜可以先做,盖碗贴条;哪些需要当场热炒,以及宫人伺候上盘的步骤。
“姑娘放心,今晚不会出差错。”
我想起长丰的那只冰桶。
他又微笑道:“刚才两位姑姑唐突了,姑娘还没受封,有许多责任还落不到您的肩头。不过这天总要来,所以有些事,还要提早告诉您。”
忍不住问他:“崔管事,你觉得在大狱里的五十人,都是冤枉的吗?”
他依然飘忽地笑:“冤不冤枉要看官大人的判词。吾等身家性命都交给琼华宫,从前的琼华宫娘娘仁德良善,从不让外人冤枉我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