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利之美在于淡,宠辱不惊驱寒霜。
锻炼之美在于恒,击剑跑步唱阳刚。
家庭之美在于和,天伦之乐好歌扬。
身体之美在于健,幸福如意伴安康。
爱好之美在于趣,琴棋书画留雅章。
知足常乐在于安,延年益寿祈福祥。
人生追求人以为己任,修己安人安众生;提高自己的修养让更多的众生得到安乐。忠恕之道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做到推己及人。如何为人:为人应当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。
什么是魔?你的烦恼就是你的魔。你贪求就有贪魔,嗔恨就有嗔魔,骄慢就有慢魔,多疑就有疑魔…魔从自心生,心外实无魔,哪里起烦恼哪里就有魔障,何处转菩提何处就是佛所。你不要迷信神通,向外伏魔,真正的神通,是把你的烦恼打通;究竟的伏魔,是降伏自心,把你的心调服得清净平等,慈悲喜舍。
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身边人开始对你客气了,不是说,他们素质提高了,也不是说他们变得善良了,而是因为你变强了。你要知道,人性从来都是善变的,你弱势的时候,别人就会变得强势,你有用的时候,别人就会变得温柔。
鲁迅曾经说过:落井下石的,都是自己人;看你笑话的,都不是外人;不想你好的,都是身边人;剩下没有利益关系的,全是局外人。所以说,高手,从不相信人,而是相信人性。
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,没有谁能够真正靠得住,真正能给你撑腰的,只有你兜里的钱。
记住,永远不要浪费时间,去维持任何关系。你只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用在自己身上,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,所有人都会主动和你维护关系。不要忘记,照顾好自己每一天的言行。再多的外力加持,不如对内心正念的守护。
别人拥有的,你不必羡慕,只要努力,你也会拥有;自己拥有的,你不必炫耀,因为别人也在奋斗,也会拥有。多一点快乐,少一点烦恼,不论富或穷,地位高或低,知识浅或深。每天开心笑,累了就睡觉,醒了就微笑,生活就是这么简单。
向内求一尺,智慧长一尺。
向外求一丈,烦恼长一丈。
记住一切根源是:我。
佛说,你以为的错过是遗憾,其实可能是躲过一劫,得到的未必是福,失去的未必是祸,各有各的渡口,各有各的舟。万般皆由缘,半点不由人。
冲动时能够止恶,就是智慧。气头上能够止语,就是功夫。在生活中调柔心地,就是修行。
口业是最容易造的,所以智者从不随便多言。他们常以圣者的教言,观察自己说话的时机、环境、轻重,然后才说些有必要的话语。
如果一个修行人
身心不能随时随地
清空归零
那就说明他住在
某个境界上
被外面的现象所转了
这是非常不好的
不管哪一种法
最后必须落在心上
心态的认识和转变
才是修行的根本
成就并非在理论和见地上
认识到了就行
而要在心态上
达到一种高度
如果仅仅是理论上
认识到了
心态却没有转变
证明只是懂得理论
在修证上还没有证悟
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
学习佛法以净化心灵
学习佛法以开发智慧
学习佛法以提升人格
不相信因果的人,就会怨天尤人,明白了因果道理,就会知道各有因缘莫羡人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,不必去羡慕他人。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,因为人生是无常的。我们要记住:今天的皇帝,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;今天的富翁,明天可能成为乞丐。而世间的许多荣耀,都是昙花一现,过眼云烟。
师父说在问题出现的那一瞬间,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,不要发火,不要偏激,不要说出什么过激的话,要懂得忍耐。忍耐不是为了让你不去处理这件事情,而是为了避免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,干出什么让自己丢脸的事情。以后你就会知道,生活中真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值得我们搭上礼貌,教养,人品和格局的。
凡从善者,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。人生当如是,知敬畏,懂进退,尊重每一个生命,不冷漠,懂关怀,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事物,每一条生命。
修行路上有种种的障碍,如何才能够跨越障碍?一是,要多看经书,多看祖师的语录,看了以后,还要真正地消化、应用。二是,如果真的走进了误区,自己一定要有所觉察,要请教善知识,在善知识的点化下,能及时回头。
学佛人有两件大事:
一是个人修学佛法,解除人生疑惑,开智慧,断烦恼。
二是传播佛法,成就无量福德,无量慈悲,也能帮助更多人从迷惑走向觉醒。在菩提道上,佛和众生具有同等的重要,不学佛无以成就智慧,不度化众生无以成就慈悲。而悲智具足,福慧圆满乃能成就圆满的佛陀。
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因角色不同过着相异的生活,当生活还原到基本的状态,所有人的生活又多么相似:出生、吃喝、成长、老去。人生之味,只是或深或浅,有的粗糙,有的细腻。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,只是或广或窄,有的清明,有的浑沌。但生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,生活本身,值得感恩。
心平能愈三千疾,心静可通万事理。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,莫攀缘,勿强求,学会取悦自己,为自己盛开。真正的人生,不是为了走向复杂,而是为了抵达天真。
净尘问禅师:师父,虽善恶有报,但为何恶人总迟报?禅师答:未迟,当下已报!净尘言:请师父开示。禅师说:为恶之人,殃虽未至,心性已损;为行善积德,身心泰然如处天堂,为非作歹,衣影抱愧当下犹在地狱!净尘说:失心果报甚重!禅师叹:世人不信有因果,因果又曾绕过谁?
说人的是非,本身就是一种恶念,如果我们不去分别,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。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,或不如法的人,能够心理明白,而不表现出来,那才是真功夫。
最好的礼貌,是少管闲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,一半装傻一半装哑,明白了就闭嘴。智者不辩,仁者不责,善者不评。静坐常思已过,闲谈莫论人非。
放弃很容易,但你最终会一无所得。坚持很难,但你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。你勇敢,世界就会为你让路;你无惧,命运就会为你屈服。我们可以选择自我改变,可以选择安逸享乐,也可以选择在奋斗中精彩绽放。过去的你,今天的你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的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。因为决定我们命运的,是我们自己。
一个人的成就,不是用金钱来衡量,而是一生中,你善待过多少人,有多少人怀念你。生意人的账簿,记录收入与支出,两数相减,便是盈利;人生的账簿,记录爱与被爱,两数相加,就是成就。
赞美别人也是在赞美自己!因为赞美别人的同时,已经把自己与他放在相同高度。
评判他人的人能量一定比别人低,人之所以评判他人是因为看不懂,评判的冲动就是由内心的痛苦而衍生的。其实当你评判他人的时候,你的关注点就已经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了,并且只关注别人的缺点。当你不断地关注外在,关注负面,你就会觉察到自己的能量在不断消耗和下降。当今社会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,员工更愿意评判老板,穷人更愿意评判富人,普通人更愿意评判名人,学生更愿意评判老师。不如别人才评判别人,显示在这一点上你比别人强,显示你高,你执着的只有一点,属于盲人摸象,怎么会有智慧呢?所以评判就是你接受不了别人和你不一样,你总是用你的优点来和别人的缺点比,评判只是为了证明你比别人好,这会让你越来越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,越评判生活会越糟糕。能量高的人看能量低的人,看得一清二楚,就仿佛大学生看小学生一目了然。当你成长一段时间后,就更加能够看清楚周围的人,看懂了才会产生包容和理解。佛陀、耶稣、老子看谁都能理解,不会评判任何人,但他们比谁都高。大家有什么看法吗?